14年来,怀宁县黄龙镇永生黄梅戏剧团盲人团长赵章存送戏下乡3000余场,平均每年近300场,观众达130万人次,足迹遍布安徽、江西广大农村。剧团的演员们平时都是扛起锄头下地的农民,可洗了两脚泥,个个都能“华丽转身”登上舞台……

  盲人团长:将黄梅戏唱响田野

图为赵章存(左)正在整理戏曲服饰图为赵章存(左)正在整理戏曲服饰

  8月21日,室外高温,怀宁县黄龙社区赵章存的家里,他和几名演员正在整理戏曲服装和道具。“这几天高温,不宜演出,我们就在家整理整理服装和道具。有空也排练一些小戏。”赵章存说。据了解,这个剧团的演员们平时都是扛起锄头下地的农民,可洗了两脚泥,个个都能“华丽转身”登上舞台……虽然是民间的剧团,但剧团成员每天都刻苦练习,将一折折传统的戏曲带给观众。

  “你儿虽患残疾症,残联永是娘家人……”怀宁县各大乡村大舞台上,现代黄梅戏《春归》每一次演出,都博得台下观众的热烈掌声。每到一处,剧团都要演出这部自主创排的黄梅戏《春归》。故事讲述的是喜旺夫妇为独生子宝儿治病的故事。主人公,就是双目失明的剧团负责人赵章存以自己的家庭生活为原型创作的。

  1977年出生的赵章存,2004年因重度眼疾导致双目失明。“那段时间我很自卑,对未来的生活也失去了信心。不过在亲朋好友的劝说下,我慢慢接受现实。”赵章存说,自己从小喜爱黄梅戏,那年刚好望江县一民间黄梅戏剧团在家门口演出10多天,他天天都去听戏。他发现,农村地区的群众对黄梅戏演出十分欢迎。于是,赵章存萌发创办自己的黄梅戏剧团的想法。

  说干就干,2005年,经当地文化部门批准,赵章存创办了黄龙镇永生黄梅戏剧团。从创办开始,剧团就成为残疾人自强自立的一个友爱集体。成员中有4位盲人、3位肢体残疾人,他们主要担任后勤和剧务。

  因为半路出家,加上双目失明,赵章存面临重重困难:对黄梅戏唱腔、台步等基本知识一无所知,经营管理也没有经验。他到处拜师学艺,一点一点地学习。成立剧团还远远不够,要想生存并发展壮大,前提是必须招募到具有一定功底的黄梅戏演员。招募信息发出之后,许多人为赵章存的这种精神所感动,首批进团的演职人员就有10多人。作为团长,赵章存一切收支用度都精打细算;作为经纪人,每一场演出都要自己一步一步去“跑”。有一年的夏天,为了开拓望江县市场,他连续8天逐户联系业务。白天,他在别人帮助下步行十几公里,一家一户联系,晚上就住在十几元的旅馆内。最终,当地群众被这位盲人打动,邀请他们连续演出了10多场。头几年,剧团走村串户出去表演时,各种道具的运送全靠肩挑手扛,被戏迷亲切地唤为“扁担剧团”。有时候,因为演出场次少,收入少,赵章存还要拿出积蓄为大家发工资,有时甚至还要赔本。“有一年我到蚌埠去竞标,由于当地竞标者多,我一个标都没有竞上,亏了十多万元,但我不后悔。”

  妻子是盲人,两个孩子也有一个是盲人。一家四口三个盲人。这样的情况一般人都承受不起,而赵章存不仅撑起了自己的“小家”,更撑起了剧团这个“大家”。“人要靠自己吃饭、靠本领吃饭。我们剧团虽然都是乡土人才,但大家还是喜欢学着演,演着学,在县残联的关心下,在送戏下乡的道路上,我们努力做一棵艺术的‘常青树’。”

  “为农民学戏,为农民演戏。”的赵章存和他的团队,用真诚、真心、真情打动着广大农民朋友,这也为剧团赢得了广袤的农村演艺市场。全年最多演出达380多场。14年来,赵章存送戏下乡3000余场,平均每年近300场,观众达50万人次,足迹遍布安徽、江西广大农村。

  执着和辛勤的付出终有回报。赵章存的剧团参演的《春归》获2013年安庆黄梅戏艺术展演周广场黄梅戏汇演优秀奖;怀腔小戏《陈氏下书》、《补岗》获2018年怀宁县乡镇文艺调演(戏曲类)二等奖和三等奖;黄梅戏《春风惠残》获首届怀宁县独秀艺术奖优秀奖;《玉堂春。苏三起解》获怀宁县2013年“十一”黄梅戏展演周广场黄梅戏三等奖;在首届怀宁县独秀文艺奖评选中,他们表演的现代黄梅小戏《春归》被表彰为演艺类优秀奖。

  (檀志扬 潘邦 文/图)

  来源:安庆新闻网

  (责任编辑 田孟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