趟过半个世纪的岁月长河,一家三代先后穿上军装,肩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在颍西街道办振兴社区姚启敏家中,军魂已融进他们的家风。

  人物档案:姚启敏,1955年参军,曾因表现突出荣记三等功。姚旭,1982年入伍,曾被评为战地模范党员。姚萌,1989年出生,2006年应征入伍,曾在中央警卫局服役,2008年退伍。

  姚启敏:奖状和喜报见证荣誉

  2012年,姚启敏老人去世了。这位退伍老兵的故事,可以从两张喜报和一张老奖状说起。奖状于上世纪六十代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高炮五二二团颁发。两张喜报是老人因在训练中表现优异,被授予三等功,最早的时间为1958年。

  1936年出生的姚启敏,1955年参军入伍,成为南京军区高炮营的一名士兵。在南京长江大桥建设中,他所在的部队曾因全力做好大桥建设保卫工作,多次受到嘉奖,他本人也被评为“五好战士”,训练中因表现突出曾获两次三等功。

  1959年,姚启敏退伍到北京工业大学,由于政治过硬,工作负责,被领导安排负责保管核试验用品,工作期间从未出过差错。1961年回乡在华佗区(现颍州区西湖镇华佗村)民政部门工作,后又调到阜阳县粮食局华佗区粮站。

  工作期间,他负责的粮站从来没出现过粮食霉变损失的情况。老人临终还教育子女莫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传统,永远跟党走。

  奖状和喜报早已泛黄,四角残缺不全,然而,中间的五星红旗依然耀眼,仿佛见证着这位退伍老兵的荣誉。

  姚旭:退伍不褪色,继续为国做贡献

  时光荏苒,日月轮换。1982年,姚旭传承父亲保家卫国的情怀,参军入伍。1985年3月,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因是家中独子,按规定姚旭可以留守营房。但父亲姚启敏说:“保家卫国别人的孩子能去,我的孩子也能去。”在父亲的影响下,姚旭主动要求参加战斗,火线入党。

  在战役中,姚旭所在的部队多次冒着生命危险突破敌人封锁,为前线战士送补给,他本人被评为“战地模范党员”。姚旭退伍转业后,父亲姚启敏表示,粮食是国家的战略物资,需要有责任有担当的人来守护。

  父亲的一句话,让姚旭坚定了“退伍不褪色,继续为保卫国家做贡献”的决心,也回到粮站工作。“父亲一直在教导我,不要向国家提要求,要坚决服从党的安排。”

  姚萌:从小立志当兵

  一家三代都是军人,这不仅是一种职业的延续,更是一种信仰的传承。1989年出生的姚萌,从小受祖父、父亲影响,立志当兵。2006年,他终于圆了从军梦,由于政治过硬,被分配到中央警卫局服役。

  “入伍之初,父亲就曾告诉我,在部队要不怕苦不怕累,向祖父的革命精神看齐。”由于成绩突出军事过硬,姚萌服役期间,第二年就获优秀士兵奖章。

  “军营作为培养人、造就人的大学校、大熔炉,既讲纪律、讲严肃,又有活力、有朝气。和平年代,青年人更需要参军入伍,在部队的淬炼下成长为有活力、有担当的青年。”采访最后,姚旭和姚萌父子二人表示,希望未来姚家人的军人血脉永远流传。

来源:颍州晚报

(责任编辑 田孟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