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社会,子女买房父母资助是较为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那买房时,求得丈母娘“赞助”了一部分买房钱,究竟是该定性为借款还是赠与呢?8月9日,记者从芜湖经开区法院立案庭获悉了一个案例分析,案例虽常见,分析很精彩。

  据立案庭书记员吴亚男介绍,本案中,刘某、吴某是夫妻。2017年7月份小夫妻俩想购买一套房屋,钱不够,就找妻子吴某的母亲王某借款45万元整,王某通过银行将45万元转至吴某账户上,吴某向其母亲出具了借条3张,双方约定在其有钱时归还。

  事情总有意外,不久后吴某、刘某两人婚变。这时,丈母娘王某不干了,要讨回借给女儿女婿的卖房款。为催讨该笔债务诉至芜湖经开区法院。妻子吴某承认向母亲王某借款45万元的事实,且表示愿意和前夫刘某一起偿还该借款。而刘某仅承认汇款事实,但表示该款项是前妻吴某母亲王某资助的购房款,应该属于“赠与”,且吴某向王某出具借条的事情他并不知晓。

  那么,该资助款究竟是属于“借款”还是“赠与”呢?法官认为应属性质待定的状态。从父母的角度来说,假如子女婚姻美满则该资助款自然转为赠与。假使子女婚变,则父母极易要求子女偿还该资助款,判定该款项的性质,必然要从证据、社会习惯、公平等多重因素来综合评判。

  第一,从证据角度来说,认定赠与事实应高于一般证明标准。本案原告丈母娘王某所提出的证据,能够证明款项交付真实存在,在出借人一方没有明确赠与意思表示的情况下,应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七条的规定,借款人应承担款项系赠与的举证责任。被告刘某并无证据证明原告王某将案涉款项赠与了两被告。

  第二,从社会习惯角度来说,在中国社会,按照社会观念的通俗理解,有“小舅子”且女婿并未入赘的家庭中,女儿女婿向丈母娘借钱,除非有明确证据表明丈母娘不需要女儿女婿还款,则一般正常的理性认知都是女儿女婿应该偿还这笔借款,不宜将父母出资认定为理所应当的赠与。

  第三,从公平角度来说,父母之所以资助子女购房,目的有两个,一是减轻子女的经济压力从而希望子女构建和谐美满的家庭,二是希望子女未来能够赡养自己。现两被告婚变,原告出资的目的显然落空,但两被告购买案涉房产时的房价为160万元,目前价值为228万元左右,被告刘某、吴某共同获利大约68万元,假使被告刘某、吴某解除婚姻关系,则本案中唯一的利益受损方仅是原告王某。

  基于以上考虑,法官在被告刘某并无证据证明案涉款项系原告王某无偿赠与的情况下,综合考量社会习惯和公平等因素,判定案涉款项的性质应属借款。

  现今社会,民间借贷越来越普遍,既有发生在网络上的,也有发生在熟人间的,古语有云:“防人之心不可无”,如何在出现纠纷时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书记员吴亚男提醒市民:在借钱给别人时,应要求借款人出具借条,并在借条上载明借款人的公民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等信息。如果是父母借钱给子女,应让其夫妻双方都在借条上签字确认,避免未来发生不必要的争议。记者 顾娅 实习生 李宇亭

  来源:大江晚报

  (责任编辑 杨明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