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一民宿老板爆料称自己的民宿遭到住客报复,该女子入住后要求中途退房,但是民宿规定须提前7天取消预订才行。退房后,民宿老板发现房内的物品被全部损坏。比如,钥匙被胶水堵住,花艺摆设被弄坏,清洁用品倒空,几百只牙刷被撕开。水龙头、花洒一直开着,空调也开着,导致水电欠费。对此,住客表示没有人要求她不能使用房间内的水电,所以她认为自己没有错。她还反问道:“住酒店民宿每天用多少水电是有法律规定?”

  此事由普通的退款纠纷所引起,却演变成了一场万众瞩目的闹剧。一方面,退款纠纷不但没得到解决,还延伸出了故意毁坏别人财物这样的民事侵权行为,直接践踏了法律底线;另一方面,租客浪费水电的做法,也引发了强烈的道德争议,让租客站上了舆论批评的风口浪尖。

  荒诞的是,这位房客在表达自己没错的态度时,竟然挥起了法律的大棒,表示“用多少水电没有法律规定”。然而,不违法并不等于正确,这种恶意放水的做法,谁都能看出其不妥、失德之处。况且,这位租客如果真的“知法”,就不会做出恶意损坏他人财物这种明显违法的事情。以这种方式自辩,是对法律的侮辱。

  根据民宿平台的规定,如果未能在前7天取消预定,未住宿天数的房费将不予退还。可这位租客则认为,自己并非通过平台续订,而是通过微信联系并转账的,因此不需要遵守平台的约束。若事情真是这样,房客的愤怒确实有一定缘由,但是,无论这位租客的诉求有多少依据,都不是他践踏公德、违反法律的理由。既然认为自己有理,就更应该以正当途径维护自身权益。租客以这种暴力的方式宣泄不满,不仅无法实现其正当诉求,还会使“有理”也变成“没理”,这又是何苦呢?

  锱铢必较,睚眦必报,并不利于解决问题,这种“互相伤害”的做法,只会给社会带来不良示范,落得一个两败俱伤的结局。面对此事,我们既要在道德上谴责明显做了错事的当事方,更要将纠纷拉回到法治轨道上解决,如此才能让这场闹剧收场。“只要你我让一让,生活真美好”,15年前那个春晚小品传递出的箴言,今日的很多人,怕是要好好重温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