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狮子山庄附近、年近七旬的黄阿姨患过脑梗,行动不太方便。7月的气温渐渐升高,早晨她颤颤巍巍地走到家门口的菜市场,挑选了几样蔬菜,又买了点瘦肉,回到家后背已经湿透。黄阿姨的老伴最近也因病倒下了,正在家中休养。黄阿姨自己就着食材在炉灶边简单地做了几样菜,已经倍感吃力,“孩子都有工作、家庭,也不在身边,就算在身边也不可能日日来照料,我们老两口虽然每天吃得不多,可还是要吃饭,老伴还得补充点营养,这天渐渐热起来,买菜、烧饭对我来说越来越困难,我们真为吃饭发愁”。

  “三餐饭”难倒不少老人

  “民以食为天”,黄阿姨和老伴的吃饭“困境”只是芜湖众多空巢、独居、高龄、失能等老人家庭的缩影。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的今天,居家养老的社会化管理已是当务之急。如何让老人们吃上一顿便利、价廉、安心的饭,不仅是老人安享晚年的需求,更是为年轻人解决孝老之忧,安心“撸起袖子加油干”的需求。

  出生于1939年,今年恰好八十周岁的谢芝炳老人去年遭遇了车祸,如今还撑着拐杖,行走不便,他对记者说,他每天要为吃饭问题犯愁。“小区周边虽有大排档、土菜馆、大酒店,但往往口味重、油盐多、难嚼咽,那不是适合老人解决每天吃饭问题的场所。要是一个人买菜、做饭,少了不好做,多了吃不了。麻烦不说,年纪大了,也实在力不从心。”

  谢芝炳平时关注各类新闻,他从新闻上得知,在广州、杭州等地都有推广“老人食堂”,经过几年发展,已经全面覆盖街道和村居,这些设在老人家门口的“老人饭堂”积极引入公益慈善、志愿服务资源,采取“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慈善捐一点、个人掏一点”的模式,让老人饭堂“保本微利”。“老人食堂”的饭菜也以蒸煮为主,少盐少油,营养健康,软糯可口,适合老人胃口,缓解了老人“吃饭难”的问题,深受老年群体的欢迎。

  “人都有年老的时候,我们不想成为子女的负担,但是能享有幸福的晚年是每个老人的愿望。”谢老先生十分认可这种“政府引领,社会运营,人人参与”的居家养老模式,他呼吁我市这种“老人饭堂”也能多起来。

  “三方会谈”聊聊“老人食堂”

  谢芝炳老人呼吁设立“老人食堂”,那我市目前有没有这类专门面向老人的“食堂”呢?谢芝炳家住园丁二区小区,记者走访发现,与谢芝炳家隔着一条马路就有一个“大富养老中心”。这个养老中心是否能满足谢芝炳的吃饭需求呢?记者带领谢芝炳一同去探访。

  这个养老中心位于园丁小区里的一幢独栋建筑,门前是一片小广场。走进养老中心,十几名老人正在年轻的志愿者带领下拍手唱歌,气氛融洽。谢芝炳的到来得到了该中心负责人张亦真和大富社区主任张开波的欢迎,他们带领谢芝炳来到就餐区域参观,一桌四椅,明厨亮灶,看上去干净舒适。坐定后,老人代表、服务机构代表和社区代表开始了“三方会谈”。

  养老中心代表张亦真介绍说,由中心社区免费提供场地,社会组织负责运营服务,2016年5月,该养老中心投入运营,投入数百万元探索“医养结合”的养老方式。可运行一年后,就遇到重重困难,老人群体不固定、成本过高、收支无法平衡……2017年,该养老中心调整为“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除了提供全托、日间照料,还有“喘息”服务(7-10天老人托管服务)。如今运营良好。提到老人最关心的吃饭问题,张亦真表示,目前中心可以为老人们提供“午餐+下午茶”服务,对在中心订餐的老人采取充值卡服务,一般充值300元以上,平均一餐为9.9元。每日菜品为四菜一汤,由营养师调配,少油少盐、荤素搭配、碎切软烂,适宜老人胃口和身体需要。

  谢芝炳对这样的供餐服务表示认可,而他也想代表芜湖广大老人群体,呼吁更多社区设立这样专门面向老人的“开放式”食堂。对此,大富社区主任张开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从事社区一线工作11年,老人们的困难和需求我看在眼里,设立方便老人生活的社区养老中心是目前的趋势,也受到现实条件所制约。”张开波认为,首先硬件条件不足,目前我市主城区一些老旧小区因社区配套用房紧张,甚至严重不足,养老中心无法落地。经济方面,老人就餐服务这块还需要各方更多的投入与支持。服务方面,养老需求是多层次的,除了就餐服务、医疗服务、还有更多个性化的精神需求,大富社区将社区办公用房腾出来,为社区老人打造了一处活动中心。“陪伴和关爱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

  谢芝炳表示,芜湖目前有这样的“老人食堂”是好事,但覆盖率太少,还应大力推广。当天中午,谢老先生表示将留在大富养老中心,亲身体验一下饭菜品质和老人的就餐服务。记者 顾娅

  来源:大江晚报

  (责任编辑 杨明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