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宣纸从投料到成纸,需要100多道工序,捞纸是其中重要的一道。捞纸,两个人抬着竹帘在水槽里左右晃动,看似简单的一个动作,却有着繁复的要求,因为捞这道工序,决定着宣纸的好与坏、厚与薄、纹理和丝络。这就要求从事这个工序的人要有责任心,对每一张纸的质量负责,细心完成每一道工序,用心做好每一张纸。

  宣纸集团捞纸工刘合明,对捞纸有着自己的心得:“干捞纸的就要有责任心、用心、细心,没有这‘三心’很难把事情干好。”

  责任心:做好每一张纸

  “作为一名党员,对自己要求更要高一点,要起到带头作用,要对得起自己党员身份。”刘合明如是说道。

  与记者交谈的时候,刘合明总是刻意挡住自己的手。这是一双“难看”的手——粗糙的皮肤,因为长期浸泡在纸浆中,双手早就变成了蜡黄色,手心也满是厚厚的老茧;这是一双“勤劳”的手——参加工作三十多年来,无论是工作任务重,劳动强度大,还是技术要求高的品种,他都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

  无论难看与否,刘合明都不在意。“长时间泡在水里,没有办法治疗,如果休息的时候去医院看看,很快就能好了。”谈到这里,刘合明笑着告诉记者。作为一名一线党员,这点苦,他从来不放在心上。

  细心:掌控每个细节

  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宣纸高达100多种,每一位捞纸工人从学徒开始做起,直到掌帘,再到熟练的捞纸工人,需要掌握100多种宣纸制作的技术要领,熟悉100多种水浆动态,练就100多种分寸得当的手感,体味100多种细微差别。

  在宣纸的捞纸车间里,刘合明双手牢牢抓住竹帘,摆到水面上,扎马步,稳住不动,如同绳子吊着一般,以腰腹为轴,双肘为支点,将整个手抬起来45度角,抬到齐肩高度,从水槽正中间下水,用双手支着竹帘舀水往前走大概15公分左右深度,然后左右晃动,一张湿润的宣纸便有了雏形,整个过程不过十几秒。

  一槽纸浆,一张竹帘,这就是刘合明所要使用的原材料和工具,他和搭档叶树林相互配合,以大约30度的斜角插入白色的纸浆池中,左边捞一下、右边捞一下,帘子上立即蒙上了一层半透明的白色,然后将捞在帘床上的纸浆盖到一旁已经捞起的宣纸堆上。

  “‘捞纸’时用力不匀,竹帘上沾的纸浆就不均匀,捞出的纸便会厚薄不均。”刘合明说,正常情况下,他每天需要工作11至12个小时。尽管是高强度的工作,但仍需十分细心。

  用心:传承捞纸工艺

  “老刘进厂不久就开始和我搭档,那时候他起早贪黑地潜心钻研宣纸技艺,力求在专业技术上精益求精。车间分配工作的时候也从不挑肥拣瘦,只要忙得过来,他都会力所能及的去做。”捞纸工叶树林和刘合明是多年的老搭档了,他们俩几乎合作捞过所有品种的宣纸。叶树林告诉记者,现在每天要捞1300多张纸,下水、抬手、弯腰、转步,每天重复上千次。“老刘捞出来的每刀纸误差一般保持在2-3两之间,合格率达到99%以上,早就是我们捞纸生产线上的重要技术骨干。”

  在新产品研发、新技术试制的过程中,公司和车间的领导总是能想起刘合明。他先后多次参加了建党纪念纸、建国纪念纸、香港回归纪念纸、邮票纪念纸等新品种的研发及捞制,并参与了丈六宣、千禧宣、三丈三等各种规格巨宣的研制,这些纸一经投放市场,就受到消费者的好评。

  在刘合明工位的隔壁,就是他徒弟郑杰的工位。郑杰从2015年开始跟着刘合明学习捞纸,现在也是一位熟练工了,与搭档配合可以捞制4尺宣、6尺宣。“前后带过四五个徒弟,好几个因为吃不了苦,最后都走了。”在采访的尾声,刘合明告诉记者,“我是从农村来的,吃过苦,不怕苦,加上现在干得熟练,对行业和公司都有感情了。如今,就是要把捞纸传统手工艺做下去,传承下去。”

  来源:宣城日报

  (责任编辑 黄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