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孩子的心跳比正常成年人要快一些,但作为家长,你有没有想过,心跳过快会给孩子的身体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甚至可能会引起心肌病夺去孩子的生命。近日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心血管内科徐健教授团队通过心脏射频消融技术,成功地为一位患有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5岁男孩小钟去除病根。据悉,小钟也是目前我省年龄最小的心脏射频消融技术受益者。

  由于长时间的心动过速,治疗时,小钟已出现心脏衰竭的情况,且心脏是同龄孩子的两倍大。徐健表示,通过后期的康复,小钟的心脏有望恢复正常大小,功能也会日趋恢复,能像正常的孩子一样成长发育,学习生活。在做完手术即将康复出院之际,懂事的小钟也给心血管内科病房里为他操心的叔叔阿姨们每人送上一个苹果,这温馨的一幕让医护人员十分感动。

  5岁的小钟有着同龄男孩一样的特点:喜欢奔跑、跳跃,父母一不留神,就可能溜到很远的地方。这一切在3个月前发生了改变。2019年4月,在一次感冒发热后,小钟出现了心里难受,喘不过来气的情况,爱到处跑的他,只要跑个十几二十米就喘得厉害。家人带小钟到医院检查,结果提示心肌酶明显升高,房性心动过速,小钟被诊断为暴发性心肌炎。一个多月的住院治疗后,小钟的症状有所改善。但出院回家不到一个星期,噩梦再次来袭,不仅之前的症状再次出现,并且明显加重,家人揪心不已。

  发病以来,小钟的心跳一直都在每分钟120-180次之间,发病会不会和心跳过快有关?家人于是带着小钟来到中国科大附一院心律失常亚专科徐健主任的门诊咨询。徐健详细询问了病史,同时仔细查看了检查资料,心脏彩超提示“左心室舒张末径57mm,射血分数26%”,BNP>35000pg/ml,这一系列数据意味着小钟的心脏是同龄人的近两倍大,而左心室射血分数只有正常人的一半,心功能极差,这不仅影响小钟的生长发育,长此以往,孩子性命危在旦夕。

  结合病史、症状和相关辅助检查等,徐健考虑小钟为无休止房速导致的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由于感染诱发了心衰加重。小钟被立即收治进了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亚专科病房。经过对症治疗,小钟心悸、胸闷的症状明显好转,心功能也在逐步恢复。但这都是治标不治本,孩子只有5岁,要让病情不再反复,能够正常生活,就要把发病的“元凶”揪出来,这需要花一番功夫。

  徐健教授介绍,长期慢性心动过速或持续快速心脏起搏会引起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等症状,类似扩张型心肌病的表现,只要心动过速得以控制,心脏形态与心功能就可以部分或完全恢复正常。这种由心动过速引起的心肌病被称为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徐健表示,这种病可能因为各种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快速性心律失常诱发,如房性心动过速、交界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与心房扑动等,小钟发病就是因为房性心动过速诱发的。这样的患者一般在成年人中多见,像小钟这样5岁这么小的年纪就发病的,非常少见,国内也少有治疗报道的案例,所以非常容易引起误诊,耽误治疗,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目前认为,根治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手术是最佳的治疗选择。但要在孩子不断搏动、已经扩张一倍的心脏里探路,精准找到发病部位,“一击中标”,绝非易事。靶点的寻找,消融精度的把握,孩子能否耐受以及术中可能存在的其他风险,都是对手术者的判断、操作能力以及团队整体配合协作能力的巨大挑战。

  有家长的信任,为了5岁的小钟,有着千余例心脏射频消融手术成功治疗经验的徐健和团队愿意搏一搏。经过团队仔细讨论准备,在麻醉科、超声心动科的大力支持下,父亲节前,徐健带领团队为小钟成功实施了心脏射频消融手术。手术过程也是一波三折。

  医生首先对小钟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根据体表心电图,考虑房速起源于房间隔部位。于是在右房内构壳进行三维标测,认为最早激动点位于右房间隔冠状窦与希氏(HIS)束之间位置,但是试放电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考虑小钟才5岁,如果损伤到希氏束,将会有心动过缓的风险,这会严重影响孩子今后生活。

  徐健又带领团队继续抽丝剥茧,再次仔细对照心脏电生理检查结果,团队讨论后认为不排除房速起源点位于左房间隔的可能。随即在局麻下穿刺股动脉,辅以主动脉窦造影,应用消融大头反复、仔细标测,最终在无冠窦偏左冠窦处标测到最早激动点。在这个部位放电消融后仅7秒,心电图就提示,小钟几个月来无休止的房速已经迅速转变为正常的窦性心律。随后医生又在靶点处巩固消融60秒,观察、反复刺激诱发未再见房速发作。回到病房,在床上躺了12小时后,小钟又开始活蹦乱跳地下床活动了。术后第三天,小钟准备出院,在爸爸的带领下,他给为他操心的叔叔阿姨们递上一个个大大的红苹果,并向医护人员深深地鞠上一躬。这一幕,也让在场的医护人员感动不已。(罗剑锋 徐健 记者 王佳)

  (责任编辑 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