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已经挣了一万多块钱了,去年向别人借的4万多块买玉米饲料的钱也都还清了,”张子良一边给猪崽喂食,一边开心的说。

  年近六旬的张子良、胡金荣夫妇是安徽太和经济开发区袁洼村魏湖自然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张子良刚出生不久,就被诊断患有小儿麻痹症,导致左腿不能正常发育,评定为肢体三级残疾。张子良40多岁才与妻子胡金荣结婚,妻子胡金荣属于再婚,两人没有共同的子女。张子良还患有高血压、脑梗塞,妻子有糖尿病,因为身体原因,二人都不能外出务工,家中收入来源只有2亩地种植小麦和玉米农作物,微薄的收入不仅要供家庭生产生活开支,还要支付日常药物费用,所以日子过得并不宽裕。

  2013年底,张子良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针对张子良家的实际情况,帮扶人为张子良一户制定了精准帮扶计划:帮助享受健康脱贫“351”“180”政策,减轻看病就医负担;帮助张子良申请残疾补贴;办理失地养老保险等。

  通过四年的精心帮扶,张子良一户达到了“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并于2017年成功脱贫。

  为了确保贫困户脱贫后能够稳定持续增收,防止返贫,太和经济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按照上级要求建立防返贫检测机制,逐个梳理已脱贫户信息,完善已脱贫户后续帮扶方案。2017年底,帮扶人和村两委在分析制定张子良一户的帮扶方案时,熟悉张子良家庭情况的村干部建议:“张子良年轻时候好像自己在家里养过两头猪,他虽然残疾但也不是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可以考虑让他参加养殖培训,还干老本行,发展养殖。”商量好经营方式和发展资金后,袁洼村干部和帮扶人一起到张子良家中,主动提议张子良发展养殖业,因为家中存款等问题,张子良并没有立即答应大家的提议。

  现在提起自己的养猪经历,张子良感触很多,“别看现在我这猪圈里老母猪和小猪崽加起来有100多头,但2017年刚开始养的时候只有10头小猪崽,而且那时候对于养猪到底能不能挣钱我自己心里也没底。因为那时候家里条件虽然好了,但是手头并没有多少存款,多亏了开发区扶贫干部、村干部还有我的帮扶人对我的关心,他们帮我申请了小额贷款,村里还主动联系我,让我参加养猪方面的培训,帮助我申请特色养殖补贴,开发区的产业发展指导员还多次来我家上门送技术,有他们的鼓励和帮助,我的养猪工作才慢慢起步的。”

  张子良提到的“小额贷款”是专门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获得发展资金而量身定制的扶贫贷款产品,主要是为贫困户提供3年以内、免担保免抵押的信用贷款,用来支持有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用于发展产业,增加收入。其实,不止张子良一户,2018年,太和经济开发区共帮助全区符合条件并且本人有产业发展意愿的197户贫困户办理了小额贷款业务,完成了贷款金额共计400多万元,解决有产业发展意愿的贫困户资金缺少的问题,帮助贫困户发挥特长、持续稳定增收。

  村里的邻居对张子良也是赞不绝口,都说,张子良是个勤快人,虽然腿脚不方便但是不好吃懒做,家里喂喂鸡、养养猪,现在日子过得不错。

  对于邻居的评价,张子良显得很不好意思,“我自己也知道,我虽然腿脚不方便,但是我不能什么事情都靠政府帮助、支持,养几十头甚至上百头猪其实不是个简单的事情,如果发生意外,那心血就白费了,所以我专门到书店买了养猪技术方面的书,拿回来自己慢慢学习研究。”随着经验的积累,现在张子良可以简单从猪崽的喘气声等外在表现简单判断猪崽是否健康并及时采取措施。

  对于以后的生活,张子良充满信心,“党的政策给我们老百姓生活带来了大变样,家里现在收入多了,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虽然身体还需要每天吃药,但是有了健康脱贫的政策,看病吃药花的钱减免了大部分,而且现在看病住院也不用交押金了,今年2月份我因为高血压严重,在开发区社区医院住院一个多星期,花了1900多块钱,报销之后我自己只用付130块钱。党和政府给我们老百姓出台了这么好的政策,改善了我们的生活,我更不能好吃懒做,现在养猪也有了一些规模,下一步我还想发展点特色种植,计划种些芍药,我相信,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太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邢莉莉 供稿)

  (责任编辑 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