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5月17日在黄山首次发现以来,草地贪夜蛾在我省发生范围迅速扩大。

  全省11个市发现“幺蛾子”,发生面积8863.8亩,威胁秋粮生产安全

  草地贪夜蛾——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预警的重大害虫,正威胁到我省农业生产安全。

  5月17日,黄山市黄山区首次发现草地贪夜蛾。截至6月9日,草地贪夜蛾已在全省11个市48个县(市、区)发生,累计发生面积8863.8亩。

  草地贪夜蛾是一种原分布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重要农业害虫。 “它具有适生区域广、迁飞能力强、繁殖倍数高、暴食危害重、防控难度大的特点。 ”省植保总站站长黄秋云告诉记者,近年来草地贪夜蛾已在近100个国家发生,今年1月由东南亚侵入我国云南、广西,目前全国18个省区有发作,“对我省而言,草地贪夜蛾主要威胁到玉米生产”。

  据了解,由于草地贪夜蛾不断迁入我省,目前各地虫态复杂,黄山、宣城、安庆等地部分幼虫已化蛹,但田间仍可见中高龄幼虫;江淮中北部由于迁入偏迟,目前幼虫多处于1-3龄阶段。专家预测,草地贪夜蛾6月份将扩散至沿淮淮北玉米主产区。

  处置率达90%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确保不发生连片成灾

  全国首次发现草地贪夜蛾以后,我省植保部门始终密切关注其发生发展动态。省农业农村厅和省政府有关部门印发通知,安排部署防控。

  5月上旬,省植保总站就草地贪夜蛾调查监测进行安排,并在18个县区投放140多套草地贪夜蛾性诱设备。宣城市、滁州市、芜湖市等地也紧急采购1000多套性诱设备,开展性诱监测成虫。首次发现草地贪夜蛾幼虫以后,省植保部门迅速启动草地贪夜蛾监测与防控日报告制度,及时掌握全省发生动态,组织实施防控。目前全省已累计防治10071.2亩。

  6月4日,省农业农村厅出台技术方案,提出今年全省草地贪夜蛾防治处置率达到90%以上,综合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确保不发生玉米大面积连片成灾减产。

  黄秋云介绍,在防控策略上,将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实施“标本兼治,突出重点,分区治理”防控策略。在治标上,重点开展幼虫防治,降低玉米被害株率,减少产量损失。治本上,重点推行生态控制、成虫诱杀,减少成虫数量。

  在区域上,将以皖北玉米主产区为重点,兼顾淮河以南地区。作物上,以玉米为重点,兼顾水稻和其他作物。全省分为迁飞过渡区和重点防范区。迁飞过渡区重点加强草地贪夜蛾种群动态监测,采取成虫诱杀与幼虫防治措施,减少玉米主产区虫源基数。重点防范区为皖北夏玉米产区,是我省玉米主产区,要重点加强虫情监测,抓住卵和低龄幼虫阶段,开展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将危害控制在最低限度。

  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结合生产实际科学防控,确保“虫口夺粮”

  省植保总站防治科科长郑兆阳介绍,草地贪夜蛾在我省为首次发作,提高防治效果必须加强技术服务,带领农民科学防控。目前省植保总站已组织专家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并且在滁州市、宁国市召开草地贪夜蛾防控技术培训会议。

  “将通过电视、广播、微信等多种途径,加强宣传发动,进一步提高技术到位率。”郑兆阳介绍,在防治关键时期,省农业农村厅还将派出专家组赴各地指导防控工作开展。要求各市县也派出专家组分片包干,加强技术指导,努力把技术落实到田间地头。

  郑兆阳表示,在防控措施上,首先可以采取生态控制技术。夏玉米种植区加强结构调整,有条件的地区可与大豆、甘薯等非禾本科作物间作套种,保护农田自然环境中的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发挥生物多样性的自然控制优势,形成生态阻截带。

  在草地贪夜蛾成虫发生期,可以集中连片使用性诱剂、杀虫灯和食诱剂诱杀成虫,减少虫源基数。对幼虫可以抓住低龄幼虫的防控最佳时期,选择清晨或者傍晚施药。化学防治可选用新型高效低毒药剂进行喷雾防治。同时,要注重科学用药,选择不同作用机制农药交替轮换使用,延缓害虫抗药性产生。

  省农业农村厅要求各地要结合生产实际,尽快研究制定防治技术方案。未发生区域要高度警惕,严密监控,制定应急防控预案,充分做好防控药剂、器械等物资准备。已经发生区域,迅速制定专项应急防控方案,落实应急防控所需人员、资金、防控物资等,及时组织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统防统治和发动广大农民群众群防群治,筛选对路药剂,切实降低危害损失。

  (责任编辑 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