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失去了双脚,生活将举步维艰。但是在生活中,糖尿病患者往往忽略糖尿病足的危害性,忽视糖尿病足的发生。据了解,每年超100万糖尿病患者被截肢,“糖尿病足”需警惕。

  脚趾发黑变干 六旬老人差点截肢

  近日,合肥的赵大爷发现右脚小趾有点发黑发干,捏起来也没什么特别的感觉,有一天洗脚时觉得水有点烫,自己也没在意,可谁知几天之后发现右脚面开始溃烂流脓并散发出臭味,赶紧来到医院。

  安医大一附院内分泌科主任章秋告诉记者,赵大爷患有糖尿病,到医院就诊时,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已经非常严重了。赵大爷脚面溃烂和足趾坏疽是因为得了“糖尿病足”,因为患者往往存在较严重的血管、神经病变,对温度和疼痛不敏感,很容易导致意外烫伤或其他伤害。如不及时诊治,可因感染扩散导致败血症,严重的有可能会导致截趾甚至截肢。

  据介绍,“糖尿病足”是指在糖尿病人中,与局部神经异常和下肢远端外周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或深层组织破坏。它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 也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一直以来,“糖尿病足”以高患病率、高截肢率、高死亡率的特点为人们所头疼。

  每年超100万糖尿病患者被截肢

  糖尿病已成为导致全球人口死亡的第四大疾病。目前,我国18岁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11.6%,患病人数超1亿人;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足”患病率为12.4%,截肢率7.3%,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5倍;每年有超过100万糖尿病患者因为“糖尿病足”而截肢。

  章秋告诉记者,如果糖尿病患者感到下肢麻木、疼痛,同时伴有间歇性跛行、足部怕冷发凉、下肢皮肤苍白以及伤口难愈合等情况时,应引起重视,进行足部检查。我国“糖尿病足”患者人均治疗费用超过25000元。早期正确的预防和治疗,可让45%-85%的患者免于截肢。

  “对于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血管可出现硬化斑块、堵塞狭窄,都可能加重血液供应不畅,甚至血供完全受阻,加之患者周围及末梢神经的损伤不断加重,对外界不良刺激不敏感,导致皮肤破损、烫伤等损害。”章秋表示,糖尿病患者一旦足部出现损伤,往往不容易愈合,甚至足部受伤数日都无法觉知到痛感,损伤部位不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晨报星级记者 周坤 通讯员 姜天 张薇

  “糖尿病足”早期症状

  章秋介绍,在发病初期,患者多有皮肤瘙痒、肢端发凉、感觉迟钝,继而出现双足对称性袜套样麻木,可出现痛觉减退或消失,少数患者可有针刺样、烧灼样疼痛,夜间或遇热时加重。下肢皮肤可见大小不等的散在性水疱、瘀点、瘀斑、色素沉着。

  抬高下肢时,双足发白,下垂时,则呈紫红色。足背动脉闭塞时双足皮色青紫,搏动极微弱或消失,伴有严重肢体缺血时,可出现间歇性跛行,也就是行走一段距离后因患侧下肢疼痛需停下休息,而且行走距离日益缩短,甚至不能行走时称为静息痛。高危足的患者随时可能发生溃疡或坏疽。

  如何预防“糖尿病足”

  1。生活方式的改变:一定要戒烟,并根据医生及营养师的建议安排合理的膳食,同时向医生咨询最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每天坚持30分钟。

  2。适当的药物治疗:按照医生的要求按时使用降糖药,规律监测血糖并记录下来,同时需控制好血压及血脂。

  3。适当的足部护理:选择松软合脚的鞋袜,软皮皮鞋、运动鞋是最理想的鞋子,袜子应选择棉质为好,每日换洗;每晚用温水(〈40℃)及温性肥皂清洗足部,泡脚的时间不宜过长,控制在10-15分钟,洗完脚后要将脚趾缝隙用吸水性强的柔软毛巾吸干;每周应剪趾甲1次, 如视力不佳,不要自剪趾甲;任何时候不要赤脚走路,以免足部外伤;秋冬季足部干裂,可用润肤霜均匀涂抹在足的表面;冬季尽量避免使用热水袋,以免足部烫伤;合并足癣者,需及时使用抗真菌药膏治疗。

  4。如足部发现任何破溃及时到医院就诊。

  (责任编辑 李冬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