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县严格按照省市工作部署,将扶贫驿站、扶贫车间、扶贫基地作为帮扶贫困劳动者就地就近就业、增加收入、提升脱贫能力的三大重要载体,县乡村三层平台互促互动互补,按照“县抓总体规划、乡抓实施管理、村抓建设完善、企抓日常运营”的责任分工,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精准施策,成效明显。全县贫困劳动者经帮扶实现就业1783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30.81%;贫困劳动者就业帮扶率动态保持100%;发放各类补贴金额105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66%。

  一、基本情况

  截至目前,全县共建成就业扶贫驿站17家、就业扶贫车间12家,招募就业扶贫基地23家,其中驿站投入运营14家、车间投入运营8家。驿站、车间、基地累计吸纳、帮扶贫困劳动者就业1242人;驿站、车间、基地三大载体同向发力,已成为我县贫困劳动者就地就近就业重要载体。

  二、主要做法

  (一)科学构建规划。一是强化摸底调研。组织专门人力,对全县所有贫困村、贫困人口聚集区、泄滞洪区进行摸底全覆盖,结合三大载体功能定位和当地实际,按照“打造重点、示范带动”思路,形成重点乡镇、重点企业、重点线路整体布局。二是强化科学配比。突出三大载体建造特点,进行合理设置、科学配比。在工业基础较好、就业机会较多的乡镇(区域),突出基地招募;在经济基础薄弱、服务功能欠缺的区域,突出驿站(车间)建设,扬长避短、良性互补。三是强化政策保障。系统制定《灵璧县就业扶贫驿站建设管理方案》《灵璧县就业扶贫驿站验收补助管理办法》《灵璧县就业扶贫驿站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就业扶贫基地招募管理办法》等文件,明确驿站(车间)的建设运营和基地的认定管理,构建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为三大载体的规范布局、规范建设、规范验收、规范管理提供政策保障。

  (二)有序推进建设。一是“向上看”,做好规定动作。认真学习驿站(车间)建设和基地相关政策,及时向省市请教,精准把握文件内涵,弄懂吃透,确保政策执行不偏离轨道。二是“向外看”,借鉴先进经验。积极与其他县区交流经验,先后赴太和、潜山、怀远、蒙城等地现场观摩学习,结合灵璧实际,博采众长、有效嫁接,集多家之长、成一家之样。三是“向内看”,打造工作队伍。今年5月,召开全县就业扶贫政策培训暨扶贫驿站现场观摩会,通过政策的精准灌输和观摩的亲身体验,更加坚定了促进就业脱贫的信心与决心。四是“实地看”,创新自选动作。定期对全县驿站、车间、基地建设进行实地督查和现场指导,积极创新思路,及时总结提炼,形成特色化、多样化灵璧模式。全市就业脱贫工作暨就业扶贫驿站现场会在我县成功召开。

  (三)深挖就业功能。紧密结合三大载体功能特点,坚持“不同重点、同一目标”原则,充分发挥三大载体积极作用。一是突出基地的转移就业功能。扶贫基地一般坐落于乡镇或重点线路旁,覆盖范围较大,主导产品对工人要求较高,因此主要吸纳综合素质较强、技能水平较高的贫困劳动者就业,从而实现以农业生产为主向工农并重转移,转移就业作用明显。全县23家就业扶贫基地目前共吸纳贫困劳动者实现就业352人,转移就业作用明显。二是突出车间的居家就业功能。扶贫车间致力于帮助本村及附近的贫困劳动者就业,覆盖范围较小,为有一定就业能力、但无法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者就地就近就业提供全新选择。目前,我县就业扶贫车间共吸纳111名贫困劳动者实现居家就业。三是突出驿站的兜底就业功能。充分发挥驿站就业服务综合体功能,为贫困劳动者提供全方位兜底服务。对于技能缺乏的,免费提供技能脱贫培训;对于渠道缺乏的,帮助开辟网上销售平台;对于知识缺乏的,针对性提供政策咨询。全县驿站共吸纳贫困劳动者就业779人,培训贫困劳动者360余人,提供就业社保服务近800人次,提供政策咨询约1500人次。三大载体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形成促进贫困劳动者就业保障网。

  (四)推广特有模式。在坚持三大载体建设主体框架不变的前提下,做到“找特色产业、做特色产品、融特色模式”,认真提炼汇总,形成灵璧模式“四大样板”。一是“驿站+企业+贫困户”合作共赢。渔沟马集村就业扶贫驿站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完善食堂、宿舍、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为贫困劳动者提供人性化服务;入驻企业实行弹性上班、计件工资,化解贫困劳动者进厂工作、农业生产和照顾家庭之间的矛盾;在厂贫困劳动者思想稳定、就业稳定、收入稳定,实现三方共赢。二是“产业+就业+服务”三轮驱动。尹集菠林村就业扶贫驿站坚持主抓扶贫车间、借力产业扶贫、提供综合服务的建设定位,引进生物环保技术企业和高水平电商入住,把附近蔬菜大棚、育苗基地纳入就业岗位开发范围,并引导、鼓励学到种植技术的贫困劳动者承包蔬菜大棚,使扶贫与环保相互促进、产业与就业相互支持、服务向脱贫顺利转化,从而实现拓展内涵、功能转化升级。该驿站在帮扶43名贫困劳动者实现就业的同时,还帮助6名贫困劳动者承包蔬菜大棚,完成就业向创业的转变。三是“企业+居家+政策”聚力融合。娄庄姚山村就业扶贫驿站结合本村贫困劳动者现状,明确推广居家就业的建设思路,通过优选入驻企业、创新居家模式、落实补贴政策,使居家就业真正“做细做实、做大做强”。目前,该驿站共吸纳劳动者120人,其中贫困劳动者82人次,占比68.33%,带贫减贫作用突出。四是“基地+企业+拓展”点面辐射。就业扶贫基地企业铁源服饰有限公司、恒泰制衣有限公司在保证自己生产销售的同时,积极拓展业务,以公司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增设生产加工点、拓展合作企业,为贫困劳动者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两个基地在直接聘用54名贫困劳动者的同时,又通过增设代理加工点和合作企业帮扶165名贫困劳动者就业,实现就业促进辐射、带动、倍增效应。

  (五)坚持长效运营。扶贫驿站(车间)基础在“建”、核心在“营”,坚持重在长效、突出实绩,多管齐下、多端发力,确保“建设好、管理好、运营好”。一是构建四级联动机制。按照职责分工,形成“主抓、主管、主建、主营”四级责任分工,即人社、扶贫部门主抓总体规划、政策制定、指导监督,乡镇(开发区)主抓组织实施、日常管理,行政村主抓建设完善,驿站(车间)、基地主抓日常运营、作用发挥。县、乡、村、站(车间、基地)密切配合,定期沟通,各司其职,协同联动,齐力共进。二是落实两套优惠政策。对于驿站验收认定成功的,及时拨付一次性建设补助,确保驿站正常生产、有效运营。对于吸纳贫困劳动者就业的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保险的,落实公益性岗位补贴政策;签订居家就业协议的,落实居家就业补助政策。三是建立一个监督机构。由人社、扶贫、财政部门联合成立督察组,定期检查驿站(车间)、基地吸纳贫困劳动者和正常运营情况,核查补助资金用途去向,确保资金使用有效、驿站(车间)管理顺畅、基地作用明显。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借力产业扶贫,打造集中就业“大本营”。在保证数量的基础上,着力提升质量,全力打造“五位一体”就业扶贫驿站、车间、基地,发挥带动作用结合农村产业扶贫,积极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就业扶贫车间或直接招募为就业扶贫基地,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和机会,帮助贫困劳动者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就业、农活、家庭三不误。

  二是融合技能脱贫,打造技能提升“培训场”。积极开展送技能下乡活动,把技能培训场所设置在驿站和基地,扩大培训范围,增加培训项目,转变培训形式,使贫困劳动者不出村、不出厂就能接受到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

  三是聚焦劳务输出,打造转移就业“中转站”。下沉劳务输出工作重心,促进驿站公共就业服务中心直接与外地用工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实现无缝对接,使驿站成为贫困劳动者转移就业的“中转站”。

  四是突出电商服务,打造一村一品“展销会”。借助电商平台,加强与外界联系,积极展示“一村一品”,销售地方农特产品,增加贫困劳动者经营性收入。

  五是强化目标服务,打造就业兜底“保障网”。围绕就业脱贫目标任务,进一步完善驿站(车间)、基地建设管理体系,积极拓展充实功能,为贫困劳动者提供全方位就业创业服务、提供就业兜底保障。

  (责任编辑  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