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时突患自闭症,花费15万元医治效果不大

  张东海1999年出生于颍东区老庙镇。

  小家伙的到来给家庭带来了很多欢声笑语,但由于父母经常不在身边,他一直由爷爷张廷玉抚养。

  小东海4岁时突然不愿上学了,一见人就哭闹,而且渐渐吐字不清,到后来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地说。

  经医院诊断,小东海患有语言功能受损、智力发育障碍,并伴有多动症。不过,张廷玉认为,只要积极治疗,以后会康复的。

  此后6年多,他带着孩子跑了不少地方,合肥、南京、北京……听说哪家医院治自闭症有效果,就去尝试一番。

  由于对自闭症的不了解,张廷玉走了不少弯路。中药、西药、针灸的治疗方法都用了,前后花费15万元,但医治效果不大。

  有一天,通过南京一家专门做家长培训的机构,张廷玉才明白自闭症意味着什么,他的心一下子静了下来。张廷玉这时候才明白,自闭症是一种终身症状,无法康复。

  爷爷陪练六年,“星星的孩子”勇夺双冠军

  那时,张廷玉坚定了陪孙子打持久战的准备。他送孙子到正常学校入学,随班就读,多与社会接触。

  为了帮助小东海康复,同时也想培养他一个爱好,身为中学语文教师的张廷玉,选择了陪孙子打乒乓球。伴随着运动量的增加,小东海的发球、挥拍学得有模有样,并且肢体运动相对灵活。

  看到小东海很喜爱这项运动,张廷玉特别开心。虽然如此,小东海和同班学生比起来还是很另类,比如上课摇晃桌椅、注意力不集中、爱哭闹。

  2013年,小东海退出普通学校,来到阜阳市特教学校读书,并正式练习乒乓球。

  为了陪伴孩子,退休的张廷玉在阜城汽车西站附近租房子,陪着孙子一起吃住,课余时间当陪练。每天,张东海的作息时间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早晚各抽出近两个小时打乒乓球,白天上文化课。即使到了周末,爷孙俩依然连轴转,把时间都花在练球上。

  “标准发球动作练了一年多,对攻练习大半年……”无论走到哪里,张廷玉都会随手携带一个塑料袋,里面装有100多个乒乓球和一副球拍。

  寒来暑往,这一陪就是六年,爷孙俩在球桌前挥拍自如,攻守对战数十回,俩人的手上都磨出厚厚的老茧。对于一名六旬老人来说,高强度训练尽管有些力不从心,但给小东海当陪练,是张廷玉的每日必修课。

  慢慢地,小东海的球技胜过爷爷,并陆续在各类大赛中崭露头角:2016年在全省残疾人乒乓球比赛中获个人比赛金牌,2017年全国残运会获个人第七名,2018年全国特奥会乒乓球比赛个人金牌。

  今年,小东海入选安徽省代表队,参加全国第十届残运会暨第七届特奥会乒乓球比赛。在8月29日大赛期间,他荣获乒乓球混合团体第一名,8月30日荣获乒乓球男子单打16 一 21岁A组第一名。

  对话

  记者:陪伴,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很重要。多年来的陪护,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张廷玉:得知孙子患上自闭症以后,我心痛不已,当时就发誓:一定要让小东海学会生活自理。

  由于他认知能力很差,仅仅把脸盆的水倒掉这个动作,当时都要教几百次。在他每次吵着闹着不想做时,我都要安慰他,鼓励他,让他重新做。

  刚开始,我也会不耐烦,但只能咬着牙坚持。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慢慢学会开口叫“爷爷”,知道如何拧毛巾、洗衣服,外出坐几路车,从哪转车等。这些都是经过千百次引导示范,悉心照料换来的成果。

  令人欣慰的是,这些辛苦都没有白费,看到他取得点滴进步,我们一家人都高兴不已。

  记者:学习打乒乓球,孩子有什么大改变?

  张廷玉:在孩子眼中,乒乓球就像一只魔力水晶球,瞬间就打破了陌生的壁垒。不管对手是谁,小东海都能淡定地发球、挥拍、进攻、防守……每个动作都满怀着必胜的信念,脸上总是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为了让孩子的球技更上一层楼,我带他拜访了阜阳、亳州等地知名乒乓球教练,让他接触、学习不同风格的球技,激发对乒乓球的好奇心。

  在参加各种比赛时,除了单打,还有团队混合赛。参加这项运动,除了获得掌声,还让那些和他一样命运的孩子在运动中分享快乐、结下友谊、磨炼意志,锻炼他们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的精神。

  如今,只要拿起乒乓球拍,小东海就变得很有活力,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看起来阳光、帅气。

  记者:作为一名“星星的孩子”家长,你如何看待他的未来?

  张廷玉:折翼的天使,不应仅在夜空中闪烁,更应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自闭症或将伴随他终生,今后遇到的挑战还有很多。好在我们都在,大部分的挑战我们可以和他一起面对。

  然而,总有一天我们也会老去,先于他离开这个世界。到那个时候,谁来陪伴他?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我希望小东海逐渐融入社会,并继续努力在乒乓球事业上取得更大成绩。许多年后,即使我们都不在了,他也能够通过自己的双手劳动,独立快乐地生活。

  (责任编辑 田孟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