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江饭店充满了传奇,一直被诸多第一的光环笼罩着---中国第一盏电灯在此点亮、中国第一部电话在这里接通……上海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上交所”)于1990年11月26日在这里成立了,并于1990年12月19日正式开业,全国各地雨后竹笋般出现的证券经营机构纷纷在上交所寻求一席之地。因为当时的证券交易是纯手工报单时代,所有的交易都是通过热线电话在交易所场内完成,结果证券交易员(俗称“红马甲”,系因在交易时间,只有身穿红马甲的证券交易员才能进入证券交易区域、接触交易终端、进行交易操作)供不应求,在此背景下上交所组织开办了多期证券交易业务培训班,经考核合格给予证券交易员资格。

国元证券前身之一原安徽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以下简称“安徽国投”),作为上海证券交易所11家创始会员之一,率先在上交所获得了交易席位,立足于上交所不久,第一批工作人员即从延安饭店撤出、在浦东唯一的一座高楼--东昌路与浦东南路交汇处的东昌大厦5楼设立了安徽国投上海证券业务部(以下简称“上证部”),以满足日益扩大的证券业务需要。当时的浦东全然没有今日的繁华景象,一眼望去,整个浦东陈旧不堪,仅有上证部楼下通往十六铺码头的东昌路是一条两车道的水泥路,其余的都是泥巴路,隧道也没通,更没有跨黄浦江大桥,浦东与浦西的交通桥梁只有黄浦江上的渡轮。我们的“红马甲”们每天都是通过十六铺码头的渡轮急匆匆地在上证部与上交所之间往来穿梭。那时交割单也只能在上交所打印,收市之后,“红马甲”都在上交所排队打印当天的交割单。到了晚上,员工对交割单进行人工核对、整理存档,每天都要加班到很晚。次日再把交割单分发给股民(对合肥证券营业部先传真、后邮寄,股民次日可以查询成交结果,三四天之后才能拿到交割单)。
1992年4月初的一天,在春寒料峭中赶往浦西,满怀激动地迎候老同事陆木林(现就职于国元信托)和许薇(二十年前已调离回芜湖老家工作),按照公司安排,我们将一起前往海虹宾馆参加上交所第四期证券交易业务培训,这一期学员人数暴增到120人左右,相当于前三期的总和,安徽国投争取到了三个名额,令很多单位羡慕不已。
在培训班上,时任上交所总经理助理的吴雅伦先生笑称,因为上交所租用的浦江饭店坐落在外白渡桥附近的黄浦江畔,所以大家都属于黄埔系,现在是第四期培训班,你们这些未来的红马甲都属于“黄埔四期”的(下面有位学员接话说跟林彪是一期的,学员们鼓掌大笑)。

连续一二十天的学习培训和考试是异常紧张的,既要认真地听课,还要练习电脑盲打。因为每一期都有学员考核没通过,所以大家在培训期间一刻也不敢放松,下课后还时不时地在一起讨论、相互提问,以巩固所学的证券交易知识。
文化课考试之后,总算有了一天放松的时间。我带着陆木林一行去参观上证部、跟其他同事见见面,到潍坊新村体验食堂、到竹园新村参观宿舍,忙里偷闲不亦乐乎。
返回培训班,大家即刻投入到了紧张刺激的盲打训练之中。盲打考核的内容是打字的速度和准确率,连续几天的持续练习,很多人手酸背痛,产生了懈怠情绪。周六我们被带到了上交所交易大厅分批进行模拟测试。所有人测试完毕后,我们被告知有一大半人不合格,大家听后都倒吸了一口凉气,开始议论纷纷。
再次返回培训班,大家即刻投入到了更加紧张的盲打训练之中。正式考核来临了,我们再一次来到了上交所交易大厅,井然有序且神情严峻地坐到了电脑前。一声开考令下,偌大的一个交易大厅里一阵阵噼噼啪啪的键盘声不绝于耳。考核结束约半个小时后,老师宣布考试结果,直到从合格者名单中听到了自己的名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随后领到了一张证券交易员资格证书。
毕业典礼后,我们黄埔四期所有学员与老师们一起在海虹宾馆门口的台阶处合了影。庆功宴上,时任上交所总经理的尉文渊先生发表了重要讲话,接着又郑重声明自己不会喝酒,于是倒上了一大杯山西老陈醋,一仰脖子一饮而尽。
再次来到上海十六铺码头,送走了老同事陆木林一行。返回上证部后,不由自主地开始训练“红马甲”的另一项基本功----背诵股票代码!

周化新
爱上安徽,从这里开始!微信扫描关注,安徽大新闻、有趣事、身边事,全知晓!

查看评论(0)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