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阅读推荐:
随着《舌尖上的中国》风靡大江南北,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再次受到国人的热捧。
为此,华数互动电视推出《中国美食探秘》系列纪录片,带大家开始一段舌尖之旅。在这里,除了可以看到各具特色的地方美食,还能了解更多关于美食背后的含义与渊源(点播路径:互动电视栏目热点)。
该纪录片的开篇之作,就是告诉你,如何掌握烹饪过程中的火候。
神奇的魔力要靠微妙的掌控
火候,是中国美食的烹调术语,指烹饪过程中火力的强弱和时间的长短。火候似乎有着一股神奇的魔力,它对中国美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我们的美食世界绚烂多姿。
今天,我们已经拥有了各种各样的生活灶具,火候的变化和运用更加自如,但是火候依然难以掌控,这仍旧是一门复杂而精深的学问。
在中国的美食世界中,几乎每一道菜都讲究火候。它在中国美食里是一个微妙到接近神秘的概念。
火候一般分为旺火、大火、中火、小火、微火五种,火力越大需时越短。火候不仅与火力有关,还与食材、传导方式、烹调技法等方式息息相关。
火候一词,源于金丹学术语。在中国古老道教的丹鼎派,将炼丹时对火候的运用,细分为文火和武火。
东晋的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葛洪在自己的著作《抱朴子》中就对文武火的使用作了详细的描述,文武火如同是阴阳之道在火候中的具像表现,只有将其运用得微妙入神,臻于自然之境,方能炼出丹药的精华。
当炼丹术褪去神秘的面纱,逐渐走向衰亡,火候就被移植到美食中去,继续展现它的神奇。
精彩专题推荐:
分享到: